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摩特网
您的位置:摩特网 > 蜈蚣毒 简介 毒液组成 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毒素

蜈蚣毒 简介 毒液组成 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毒素

2023-09-17 13:16 蜈蚣毒

蜈蚣毒  简介 毒液组成 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毒素

蜈蚣毒 简介 毒液组成 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毒素

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毒素

蜈蚣毒centipede venum是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一种毒素。在螫伤局部可致红肿、灼痛;同时产生淋巴管炎;但全身反应较轻,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增快、谵语及抽搐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蜈蚣毒,能败毒抗癌、息风解痉、退炎治疮。蜈蚣毒中酶的种类较多,其中许多是极为有用的工具酶。科学家用电刺激法测出了少棘蜈蚣毒液中透明质酸酶、纤维素酶、a一淀粉酶、乙酰胆碱酯酶、酸性磷酸单酯酶、碱性磷酸单酯酶、类凝血酶等lO种酶的活性,研究了其出血毒性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蛋白水解酶和碱性磷酸单酯酶活力比汪猷的结果低,磷脂酶A的活力也极低,说明神经毒性可能与该磷脂酶A无关。

中文名

蜈蚣毒

外文名

centipede venum

定义

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一种毒素

中毒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等

简介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体长可达62厘米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是什么?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等,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1]

毒液组成

蜈蚣毒素与蛇毒类似,主要由蛋白质组成。1983年,科学家从巨蜈蚣鄂足提取物中分离到1个相对分子质量为60 kDa、对热不稳定的蛋白质毒素(Toxin S)。研究表明,蜈蚣粗毒中蛋白质含量为86.23%。碱性电泳表明蜈蚣毒素有20条蛋白谱带。科学家利用圆盘电泳和薄层色谱观察到蜈蚣毒素提取物13条阳极蛋白带和1条移动缓慢的阴极蛋白带。从3条缓慢移动的脂蛋白带中发现了磷脂、胆固醇、游离脂肪酸、三酰甘油、胆甾醇脂和角鲨烯。酯酶、酸性和碱性磷脂酶及氨基萘胺以复合形式存在。酸性磷酸酯酶的同工酶活性很低。

2007年,巴西科学家从2种当地蜈蚣中用电刺激取毒,粗毒充分溶解后,结合二维色谱(阳离子交换、反相)、质谱、Edman降解对其中的蛋白质、多肽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1 304~22 639 Da的45个组分,对其中的25个组分进行了Edman降解测定了N一末端氨基酸序列。由于粗毒量少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用蛋白库中的序列比对以获得组分功能的想法没有成功。

蜈蚣毒中酶的种类较多,其中许多是极为有用的工具酶。汪猷等测出了少棘蜈蚣粗毒中的蛋白水解酶、酯酶、碱性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同工酶电泳显示4条酯酶带(底物为醋酸一a一萘酯)、3条酸性磷酸单酯酶、3条氨基酸萘胺酶和4条碱性磷酸单酯酶带。科学家用电刺激法测出了少棘蜈蚣毒液中透明质酸酶、纤维素酶、a一淀粉酶、乙酰胆碱酯酶、酸性磷酸单酯酶、碱性磷酸单酯酶、类凝血酶等lO种酶的活性,研究了其出血毒性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蛋白水解酶和碱性磷酸单酯酶活力比汪猷的结果低,磷脂酶A的活力也极低,说明神经毒性可能与该磷脂酶A无关。精氨酸酯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最高,这与其药用功效是否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最近有报道毒素中的磷脂酶活性,但对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种间关系并没有明确表述。2009年,墨西哥科学家通过2种途径对Scolopendra viridis Say蜈蚣毒素组分进行研究“。一种方法是对可溶性毒素用HPLC分离纯化,得到54个不同的组分,发现在46.24 min时流出的组分显示出磷脂酶活性。Edman降解后,酶的前25个氨基酸序列被鉴定。而这与另一种方法,即从毒腺的mRNA制备取得cDNA文库。克隆化基因编码了一个含2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有119个残基的成熟肽。对由可溶性毒素中分离纯化得到的酶做质谱分析,得知相对分子质量为13 752 Da,这与推论出的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符。研究人员对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它与蛇以及哺乳动物(人和鼠)的磷脂酶序列比与蜘蛛或昆虫磷脂酶的序列有着更加惊人的相似。这表明已经呈现趋同进化。这个新的磷脂酶A2被命名为Scol/Pla。此外,通过元素分析表明,蜈蚣毒素中含有较多的Na,K,Ca,P。Zn,Ca,Fe,Mg等元素的存在对一些酶活性的正常作用极为重要。研究表明,蜈蚣毒素中还含有精氨酸、丝氨酸、脯氨酸。

毒副作用

蜈蚣这种动物相信我们大家在生活中是经常能够见到的,当然,蜈蚣也是可以用药的,能够帮助我们大家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但是我们大家要知道,蜈蚣的毒副作用也是非常多的,那么大家对于蜈蚣的毒副作用了解多少?我们一起来详细的看看。 蜈蚣研末吞服,气味较重,病人常致恶心,故可将其焙干,研粉,过筛,装入胶囊服用,既能保证疗效,又便于控制用量,避免中毒。蜈蚣含有类似蜂毒的毒性成分,可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大剂量可使心肌麻痹,并抑制呼吸中枢。有溶血反应者,可见酱油色尿及溶血性贫血症状。过敏反应者,可见全身过敏性皮疹、瘙痒,甚则引起过敏性休克。临床上一般服用过量的话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减慢的症状,有时候严重的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了,如果我们的大家在生活中过量的服用蜈蚣,那么有时候还会导致我们大家出现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这些中毒症状的。[2]

理化性质

毒性

科学家等用蜈蚣粗毒对家蝇进行腹部注射,能使家蝇致死。但单一的组分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可能原因是在纯化过程中组分失活或是浓度太低,也可能是各组分协同作用才可使家蝇致死。研究发现,从中等大小(10 cra)的Slziridicornis nigra蜈蚣体内提取的毒素提取物,甚至稀释100 000倍的注入量,也可以立刻使家蝇中毒。在注射此毒素之后家蝇立刻出现腿和翅膀麻痹的症状。同时,在对禁闭动物的观察中可以发现,这种蜈蚣的毒颚可以使另2种昆虫立刻麻痹。

节肢动物中含有神经毒素。有些如蚂蚁、蜘蛛毒素已被作为探针应用于神经学研究。科学家曾用5个品种蜈蚣的毒颚提取液对小鼠进行毒性实验,发现用药后动物出现不安、 剂活性,既不延长凝血时间也不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表明它呼吸加快、惊厥、呼吸衰竭,最后死亡,认为蜈蚣毒索麻痹呼吸中枢,从而推测蜈蚣毒属于神经毒。汪猷等用蜈蚣粗毒腹腔注射小鼠也得到了极为相似的结果。

溶血性

蜈蚣具有通络活血的疗效,可能与其毒液中的蛋白酶、溶血因子及其它血液系统活化因子等密切相关。邓芬等通过溶血试验对活体少棘蜈蚣,药材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粗毒进行溶血活性比较[1“,结果均有溶血活性。且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活体大大降低,陈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新鲜药材降低1倍,多棘蜈蚣毒活性明显高于少棘蜈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动物类药材发挥作用的主要为其肽类成分”。

诱导血小板聚集

科学家观察到少棘蜈蚣毒对兔血小 对蜈蚣毒索有效成分以及药理学活性的现有研究说明,板的诱导聚集作用。该毒对血小板的诱导聚集速度稍慢于ADP。当一些兔血小板对诱导剂ADP和Ristocetin的诱导作用不敏感时,蜈蚣毒仍然能使这些血小板聚集。这表明蜈蚣毒中存在血小板聚集诱导组分或血小板活化组分。

抗菌活性

2006年,科学家将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 mutilans)粗毒作用于大肠杆菌K12D31,3~4 d后粗毒显示出良好的抑菌活性”。研究还发现,粗毒对G+和G一细菌以及真菌均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活性。100°C加热粗毒30 rain(10 000 r·min_1)4°C离心,取上清液,得到3 000~5 000 Da的抗菌组分,随后超滤分离、阳离子交换色谱和两步反相色谱,得到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4 498 Da的肽,命名为scolopendrin I。研究还发现seolopendrin I在低于30且mol·L-1浓度下并没有显示出任何溶血和凝血活性。

心血管以及其它方面的作用

科学家从蜈蚣颚足提取物中分离出的蛋白质毒素Toxin-S能降低蟾蜍等动物的离体心脏收缩幅度,对离体豚鼠、兔、大鼠的心脏能引起收缩幅度减小直至不可逆地心搏停止。

基本内容

其毒素成分不详。在螫伤局部可致红肿、灼痛;同时产生淋巴管炎;但全身反应较轻,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脉搏增快、谵语及抽搐等。儿童被螫伤后,有可能危及生命。

蜈蚣毒,能败毒抗癌、息风解痉、退炎治疮。

应急处理

1.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直速到医院治。

2.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另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一。指受蜈蚣螫咬而致中毒者,宜从速处治。被螫咬处剧痛,红肿发热,并引及周围淋巴管炎及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眩晕、呕吐等症,甚则昏迷。李时珍《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所载述的解蜈蚣毒的药物有:蜗牛、蛞蝓、五灵脂、独蒜、芸苔子油、蛇含、香附、苋菜、马齿苋、蚯蚓泥、食盐、鸡冠血等。

参考资料

1.蜈蚣的毒性有多大?·农人养殖种植网

2.毒副作用·食物相克大全

阅读全文
以上是摩特网为你收集整理的蜈蚣毒 简介 毒液组成 蜈蚣螫伤人畜时所释放的毒素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摩特网 motektv.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