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摩特网
您的位置:摩特网 > 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历程 框架协议 中国地理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历程 框架协议 中国地理区域

2023-09-01 08:16 中国地理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历程 框架协议 中国地理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历程 框架协议 中国地理区域

中国地理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缩写:the Greater Bay Area(GBA)),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达11.5万亿人民币。

中文名

粤港澳大湾区

外文名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所属地区

中国华南地区

面积

560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维多利亚港、中国澳门历史城区、长隆旅游度假区、深圳世界之窗等

机场

中国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

火车站

中国香港西九龙站、广州南站、深圳北站等

英文缩写

the Greater Bay Area(GBA)

人均生产总值

156203元人民币(2018年)

地区生产总值

11.5 万亿元(2020年)

中心城市

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广州、深圳

地理范围

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

发展定位

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地区车牌

粤(A、B、C、E、H、J、L、S、T) 粤(Z)港澳

发展历程

明清以来,珠三角湾区就是一个城市,广州、深圳、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都是同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叫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

“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国家战略的提出,历时20余年。1994年,时任做广告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提出,对标旧金山,建设深港湾区。二十一世纪初,广州率先提出依托南沙港,对标东京湾区。2009年10月28日,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部门在中国澳门联合发布《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构建珠江口湾区,粤港澳共建世界级城镇群。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湾区经济”。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同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中国香港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在习近平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7年10月11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指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中国香港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中国香港须用好特区的独特优势和中央对中国香港的支持,加强与内地合作,继续尊重经济规律、奉行市场运作和推动自由贸易。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协调机制。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加快编制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

2018年5月10日和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审议。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2019年1月11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表示,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9年12月,由国务院参事室指导,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家组成员王京生领衔的课题组发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2019)——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报告》。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因“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独特性,使其在区域创新市场构建上具有两个重大意义:区域性创新市场的结构升级路径探索,以及国际创新市场一体化的区域性探索。

2020年8月26日,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条新物流大通道。

2021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港珠澳大桥

2021年11月21日,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在广州举行媒体邀请会,透露世界创新大会永久落户中国粤港澳大湾区。

2021年11月14日,建设的第一个5G智慧港口。

框架协议

中国澳门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为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的综合优势,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开放中的引领作用,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下称四方)经协商一致,制定本协议。

一、总则

(一)合作宗旨。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二)合作目标。强化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构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巩固和提升中国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推动专业服务和创新及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推进中国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进中国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

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三)合作原则。

——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开展创新及科技合作。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创新完善合作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和规划协调对接,推动粤港澳间双向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使合作成果惠及各方。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在区域内更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支持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推动主要合作区域和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以点带面深化合作,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中山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眼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有效提升城市群品质。

二、合作重点领域

(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中国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带动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衔接、一体高效。强化城市内外交通建设,便捷城际交通,共同推进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区域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便捷区域内交通圈。建设稳定安全的能源和水供应体系,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扩大网络容量。

(五)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落实内地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系列协议,促进要素便捷流动,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推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企业相互投资。鼓励港澳人员赴粤投资及创业就业,为港澳居民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并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条件。

(六)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大湾区不同城市产业优势,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完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合作发展平台,构建高端引领、协同发展、特色突出、绿色低碳的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

(八)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加优质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产品供给,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进区域旅游发展,支持中国澳门打造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共建健康湾区,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建设绿色低碳湾区。

(九)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独特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生态环保及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携手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支持粤港澳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联手“走出去”,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更好发挥归侨侨眷纽带作用,推动大湾区在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十)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推进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平台建设。发挥合作平台示范作用,拓展港澳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

三、体制机制安排

(十一)完善协调机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四方每年定期召开磋商会议,协调解决大湾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合作事项。

(十二)健全实施机制。四方每年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征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意见达成一致后,共同推动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建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日常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办公室在合作中的联络协调作用,推动规划深入实施。

(十三)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粤港澳合作咨询渠道,吸纳内地及港澳各界代表和专家参与,研究探讨各领域合作发展策略、方式及问题。发挥粤港澳地区行业协会、智库等机构的作用,支持工商企业界、劳工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深化合作交流,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推介。

地区图

规划纲要

规划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同胞福祉,保持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前言”中有一句话:“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意义所在。

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中国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中国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

国际化水平领先。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中国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合作基础良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重大意义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依托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基本原则

江门

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

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国两制”,依法办事。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尊崇法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迅速增长,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及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动更加活跃。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空间布局

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

极点带动。发挥中国香港-深圳、广州-佛山、中国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中国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带动周边特色城镇发展,共同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发展特色城镇。充分发挥珠三角九市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建设智慧小镇,开展智能技术应用试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珠三角九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图

领导小组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讨论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韩正强调,要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要以让老百姓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好港澳居民证件便利化、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大幅降低粤港澳通信漫游费用等政策措施。

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支持中国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中国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支持中国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要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李希、何立峰出席会议,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肇庆

交通基建

截至2017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4000公里,是全国高速公路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核心区的路网密度已经超过纽约、东京、伦敦三大湾区;水运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西江干线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线”为骨架的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高等级航道网。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经超过6000公里,位居全国的前列;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沿海港口和机场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000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2亿人次,均位居全球湾区之首。

2018年4月,广东省发改委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虎门大桥

虎门大桥,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跨越珠江干流狮子洋出海航道,大桥全长15.76千米,主桥长4.6千米,主跨888米,单跨双铰简支悬索桥,扁平闭合流线型钢箱梁,宽度为35.6米,双向六车道,中央设1.5米的分车带,桥下通航净空60米,1997年5月建成通车。[1]

深圳湾大桥

深圳湾大桥是一座连接深圳蛇口东角头和中国香港元朗鳌堪石的公路大桥,亦称“深港西部通道”,2007年7月1日开通。全长5545米,其中深圳侧桥长2040米,中国香港段3505米,桥面宽38.6米,全桥的桩柱共457支,共12对斜拉索,呈不对称布置,独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为中国国内最宽、标准最高的公路大桥。

黄埔大桥

黄埔大桥于2008年12月16日建成使用,是位于珠江狮子洋西侧的跨海大桥兼跨江大桥,连接广州市黄埔区和番禺区,使珠江三角洲内陆东部地区至西岸的汽车跨江时间缩短至10分钟。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公里,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桥开通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

南沙大桥

南沙大桥于2019年4月2日建成通车,位于珠江狮子洋入海口,是连接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和东莞市沙田镇的跨海大桥,珠江东岸城市群中部至珠江西岸城市群中部的公路行车时间在虎门大桥基础上再缩短半小时。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是连接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桥,是世界级超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与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全长24千米。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广深港高速铁路

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是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虎门镇的海底高速铁路隧道,位于珠江狮子洋底下,于2011年12月26日投入使用。广州市至东莞虎门镇的火车时间压缩至15分钟,至中国香港的火车时间缩短至48分钟。2018年9月23日7时,广深港高铁中国香港段首班列车G5736次从中国香港西九龙站发车,前往深圳北站,广深港高铁中国香港段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广深港高铁全线正式开通运营。

广惠城际铁路

广惠城际铁路佛莞段珠江狮子洋隧道是珠江口第二条高速铁路海底隧道,下穿狮子洋珠江与东江的汇入口,连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东莞市区。预计2020年该隧道建成通车后,广州市至东莞市、惠州市的火车时间将分别缩短至15分钟和1小时。

深茂铁路

深茂铁路是连接珠三角核心城市与粤西地区的第一条快速铁路,对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干线铁路网,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西乃至北部湾地区和海南联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和粤西地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汕高铁

深汕高铁为国家沿海高铁的一部分,主要承担湾区对外与海峡西岸、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速联系功能,兼顾湾区内部深圳与惠阳、深汕合作区的高速城际客运功能。

五大机场

2019年11月15日,据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高层联席会议消息,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正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其中,广州白云机场加快推进三号航站楼和第四、五跑道建设;中国香港国际机场正积极推进三跑道系统建设;深圳宝安机场正在全面推进卫星厅、三跑道等新一轮扩建工程;中国澳门国际机场正在积极联同各方推动编制填海建设方案及项目环评工作;珠海金湾机场在积极推进航站楼改扩建工程。

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

机电智慧建造基地

2021年11月11日,机电智慧建造基地揭牌仪式在广州举行。机电智慧建造基地系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配备了全自动管道套丝生产线、全自动管道压槽生产线、全自动风管生产线、全自动螺旋风管生产线、CNC数控加工中心、全自动配电箱生产线及智能焊接生产线等7条生产线和智慧仓储功能。

文化传媒

2019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于深圳前海成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于2019年9月1日7时正式开播。这是中国首个专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播出的国家级电台频率。广播播出频率为调频101.2MHz、中波1215KHz,全天播音21小时。以粤语播出为主,并设有客家话、潮汕话等方言节目,贴近大湾区收听习惯。

2019年9月26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特种邮票分别在中国香港、广州和中国澳门发售,该套邮品由中国邮政、中国香港邮政和中国澳门邮电联合发行。

社会研讨

2017年3月30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正式成立组委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组委会全面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推进工作与研究、调查、讨论、交流等工作。

2017年6月29日,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社科院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共同发起组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广州成立,首部大湾区研究报告同时发布。2017年9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深圳市罗湖区挂牌。

2019年3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广东省科学院合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在广州正式成立。战略研究院将聚焦区域发展规划、新旧动能转换、生态文明等研究方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前瞻和咨询建议。

2019年8月12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文化使命国际论坛”在中国澳门开幕。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德国、美国、葡萄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巴西等的6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展开研讨和交流。

相关消息

2019年2月18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欢迎中央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指导性方向,并感谢中央在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重视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的意见。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言人办公室发布新闻稿表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表示热烈欢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衷心感谢中央一直以来对中国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予的重视、支持和指导,将通过认真学习规划纲要的内容,推动落实好规划纲要的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强调,将携手粤港澳三地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增进粤港澳三地民生福祉,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

2019年2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题目是《抓住大机遇 建好大湾区》。

2019年2月21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在中国香港举行。

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分会场。

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广东、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将首次作为一个整体承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2]

2021年11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联合创科香港基金会推出“创新港湾2021”特别节目。特别节目助力推动中国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将大湾区打造为世界各地青年的创业沃土。

参考资料

1.一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影响广东人的生活·央广网

2.粤港澳接棒2025全运会:大湾区,大体育,大未来·央视网

阅读全文
以上是摩特网为你收集整理的 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历程 框架协议 中国地理区域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摩特网 motektv.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