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摩特网
您的位置:摩特网 > 抗原性漂移 定义 过程概述 传染病学术语

抗原性漂移 定义 过程概述 传染病学术语

2023-03-19 16:16 传染病学术语

抗原性漂移  定义 过程概述 传染病学术语

抗原性漂移 定义 过程概述 传染病学术语

传染病学术语

抗原性漂移即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抗原漂移是指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变异,是量变的过程,它是流感病毒全部基因片段变化的积蓄,此变化尤其表现在病毒表面的糖蛋白上,它受到宿主防御机制的选择压力。漂移的结果将会导致流感流行;一般认为甲型流感病毒1~3年出现一次新变种,新旧变种有交替现象,每一次发生新变种总会伴随一次中小规模的流感流行。另外,抗原漂移是不定向的,即抗原漂移在某一时间内可产生多方向变异的变种,每一个抗原性改变的变种不一定都造成流行,要成为流行株还需要一些其他条件,譬如毒力、传播力等。乙型流感病毒也有明显的抗原漂移,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漂移较缓慢,目前研究报道较少。总之,流感病毒抗原漂移是基因突变以及人群免疫力对病毒选择的结果,HA和NA抗原漂移是不定向和相互独立进行的。

中文名

抗原性漂移

外文名

antigenic drift

原 理

传染病学术语

相关病毒

流感病毒

涉及领域

传染病学

定义

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性变异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所有流感病毒所共有的叫抗原性漂移;另一种为甲型流感病毒所特有的叫抗原性转换。

抗原性漂移是由于编码血凝素基因发生了一系列点突变累积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而改变了血凝素蛋白分子上的抗原位点,其次是由于序列出现缺失和插入所造成。

过程概述

1)免疫群体中筛选变异体的反应

2)病毒的HA和NA基因突变(mutation)

3)改变了病毒表层的蛋白质和抗原的结构

4)旧的抗体和体内免疫系统无法辨认和消除

5)造成新的疾病,也可以引起更强的病毒出现

相关知识

1)亚型-是用来分类病毒或疾病的,例如:H1N1,H2N2,H3N2...的类别。

当中则以病毒外层的两种蛋白质: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作为病毒分类的考量。

2)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和抗原性转变(Antigenicshift)的分别: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和抗原性转变(Antigenicshift)皆为抗原变异。但是,抗原性转变(Antigenicshift)的变异幅度大和容易造成新型流感的大流行。

抗原性变异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与流感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其抗原性变异的形式有两种: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转变。

抗原性漂移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主要是由于编码血凝素(HA)或神经氨酸酶(NA)蛋白基因的一系列点突变,导致了H或N蛋白分子上抗原位点氨基酸的替换与同一亚型内HA和NA基因发生点突变有关,属量变,可引起中、小型流行。

抗原性转变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shift),是指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节段发生重配。抗原发生大幅度变异,属质变,往往形成新亚型,易造成大流行。在实验条件下常采用亚中和剂量的抗血清来选择变异株,不同年代分离的毒株的核苷酸序列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核苷酸点突变积累是导致抗原漂移的重要原因。故非常难以预防。

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漂移

甲型流感仍未被人们所控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本世纪发生了很多次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世界范围流感大流行。随着时间推移,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不断发生量变和质变,产生了许多的亚型。但是其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还是不变的因此危害尚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即使罹患也不必惊慌只要积极配合很快就会痊愈。

甲型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病毒呈球形或丝状,有包膜,病毒核酸为单负链RNA,分节段,甲型流感病毒有8个节段(RNA1~RNA8)。

病毒结构分三层:①核心称为核糖核蛋白(RNP),即核衣壳,由核蛋白(NP)和RNA多聚酶复合体(PB1、PB2和PA)与7-8个节段的单负链RNA结合而成。②中层为基质蛋白(M1蛋白)。③外层为包膜,其上镶嵌了三种蛋白:基质蛋白M2、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其中M2是膜离子通道,HA和NA是包膜的糖蛋白刺突。

HA的主要功能:①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介导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②具有红细胞凝集活性;③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这种抗体又称为血凝抑制抗体;④根据HA的抗原性不同,可将甲型流感病毒分为15个HA亚型(H1~H15)。

NA的主要功能:①能水解宿主细胞膜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扩散;②可刺激机体产生抗NA抗体,这种抗体无中和病毒作用,但能阻碍病毒释放扩散;③根据NA的抗原性不同,可将甲型流感病毒分为9个NA亚型(N1~N9)。

流行特点与变异

传染源及隐性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猪和人。已经感染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为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源易被忽视,且更具危险性,因其更易向周围人群传播,可能由于未及时采取隔离或防护措施而导致病毒蔓延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隐性感染者。潜伏期和传染期: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为1~7天(多为2~4天),从潜伏期末(一般为发病前1天)至发病的急性期(约7天)都有传染性,一般在体温恢复正常后即不带病毒,但有些患者在退热3天后还具传染性。

传播途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耐酸,在胃内即可被胃酸灭活,因而一般不经胃肠道传播,主要还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包括空气飞沫、与传染源的直接或间接接触等。易感人群:应该说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但人群的免疫状态及年龄也是重要的流感流行影响因素。儿童不仅对流感病毒敏感,而且是主要的传播者。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现抗原变化:每间隔11年左右甲型流感病毒就会爆发一次大的流行并且其变异的抗原成分也不尽相同。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流感病毒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为形成感染性气溶胶,由空气飞沫传播。病毒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内增殖,引起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主要引起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肺炎。潜伏期1~7天。流感为自限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肺炎可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2)免疫性:病毒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特异性的CD4+和CD8+T细胞在清除病毒中起作用。抗HA抗体为中和抗体,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抗NA抗体为非中和性抗体,但可抑制病毒从细胞内释放。由于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且各型之间无交叉保护,所以其可以反复感染同一病毒的不同亚型。在甲型流感正迅速蔓延时,最应当注意的已不是接种疫苗或将感染人群及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而是进行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和患者的就地隔离。

参考资料

1.流感病毒的变异及其引发流行的预防·中国知网

阅读全文
以上是摩特网为你收集整理的抗原性漂移 定义 过程概述 传染病学术语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摩特网 motektv.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